海鲜妹妹-主营产品有海参、花胶、章鱼、鱼翅、鱿鱼、虾皮、墨鱼、沙虫、瑶柱、干贝、虾米、虾仁等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花胶 > 花胶功效

花胶功效-原创中华鲟放流数创历史新高,足足23万尾,38年放流的700万尾去哪了

时间:2022-06-13 00:50

人气:

作者:147小编

标签:

导读:2022年4月9日,我国湖北省宜昌市组织发起了一项中华鲟放流活动,有23万尾成长在人工养殖池的中华鲟被投入长江,创造这一数据的历史之最。 所以总体来看,如果在某片水域中发现中华鲟,那么也就代表着…...

原标题:中华鲟放流数创历史新高,足足23万尾,38年放流的700万尾去哪了

中华鲟放流数创历史新高,足足23万尾,38年放流的700万尾去哪了

2022年4月9日,我国湖北省宜昌市组织发起了一项中华鲟放流活动,有23万尾成长在人工养殖池的中华鲟被投入长江,创造这一数据的历史之最。

其实,自从有专业记录开始,这已经是第65次相关活动,都是由长江三峡集团的中华鲟研究所主办。而到了此次活动,所放流的都已是第二代鱼苗。从1984年第一次中华鲟放流至今,这种号称长江鱼王的动物累计共有700多万尾鱼苗进入长江水系。

那么,中华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鱼类?三十八年来,我们国家放流的这些中华鲟又都去了哪里?

中国淡水鱼活化石——中华鲟

从中华鲟这个名字大家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我们国家的本土鲟科鱼类物种。鲟鱼是一种地球上的古老生物,早在距今两亿三千万多年前,它们就已经留下了生活痕迹的化石。在现存的所有二十七个类种里,中华鲟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和知名度最高、也是全世界栖息地纬度最低的鲟鱼。

中华鲟生性凶猛,是淡水鱼类中体型较大的食肉物种,目前已知的最大中华鲟体长甚至超过了五米。由于巨大的体型导致它们行动迟缓,新陈代谢慢,中华鲟也成为了自然寿命最长的鱼类之一,平均死亡年龄可以达到三十五岁。

因为其特殊的生理体征和进化历史,中华鲟拥有了我国生物种类中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是它们对于我国古生物学的研究贡献。中华鲟最早的物种记录可以追溯到一亿四千万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我国最原始的生物物种之一。也就是说,在那个恐龙生活的年代里,中华鲟就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出现在了现今我国的淡水水域里。而且,那颗毁灭了恐龙文明的小行星,都没有让中华鲟走向灭绝。

由此可见,分析中华鲟身上的基因及其进化规律,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各种淡水环境评估。这就好比地质学家从同一块土地中,能够找到不同年代的土质,进而做下一步的相关研究一样。

其次,如今的中华鲟不仅具有生物学上的研究价值,它们还是用来检测长江流域及我国多处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参考

中华鲟作为一种大型食肉鱼类,是所有水生生物中对环境要求最高的物种之一。换句话说,只要有野生中华鲟存在的踪迹,就说明该区域肯定有符合它们生存所需要的食物,也就是小型鱼虾。而要供应这些第二级别的动物,还必然要有的就是各种水中植物。再往下一层,就是植物对泥土中营养物质的需求。

所以总体来看,如果在某片水域中发现中华鲟,那么也就代表着这片生态环境的物种丰富,并且水质干净,几乎没有污染。

除此之外,还有中华鲟肉质的食用价值。

所有鲟鱼都是喜欢栖息于水底的动物,行动缓慢且生长周期漫长,这就让它们的体内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中华鲟也不例外,肉质中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对人们强身健体、益脑明目具有显著效果。另外,中华鲟的鱼胶对于美容护肤也有着积极作用

放流的中华鲟都去哪了?

1984年,那是一个中国人民记忆中难忘的年份。改革开放的春风初见成效,全国上下百废俱兴、欣欣向荣。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三峡集团资助的长江中华鲟研究所开始定期向江水内放流鱼苗。至2022年四月,已有累计七百多万条中华鲟进入长江流域。

可是,既然做了这么多次相关工作,又为什么到现在中华鲟依然还是濒临灭绝的一级保护动物,以至于每年都要继续投放?

答案很简单,那些进入长江的中华鲟并没有落地扎根,而是很快就走向了死亡。

那么,长江究竟是怎么样的水域环境,导致中华鲟在里面如此难以生存?

首先,是长江水质的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长江沿岸经济带,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为串联,成为了吸引外资、对外开放的黄金水道。从上游到下游,长江两岸到处可见繁忙的货轮和游船。

但是与此同时,长江生态环境却在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且不说沿江工厂的工业生产废水,仅仅是江上船只的尾气排放就足以造成水下植物和部分鱼类的窒息。

而如前文所言,作为高级捕食者的长江之王对于环境要求极高,即便是低级生物能够适应的水域它们都未必能够做得到正常生存,更何况是连它们的猎物都难以接受的极端环境。虽然经过了上亿年的进化,中华鲟已经拥有了应对各种恶劣环境的对策,但是唯独对于人类科技还知之甚少。

另外,中华鲟在交配产卵方面同样有着严谨的要求。每年的阳历十月是长江中华鲟的产卵季节,而它们并不会在原地进行生殖活动,而是像很多溯游鱼类那样返回上游江段。但是,长江三峡大坝等诸多水利工程的修建,却对这些鱼类的溯游旅程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由于水利工程的阻隔,中华鲟的交配成年鱼种只能在开闸通船时才能随水流抬升到上游,并逐渐找到合适的产卵地点。这样一来,本来在产育方面就效率不高的中华鲟就面临着更困难的局面,进而导致它们繁衍新一代的任务只能更多地依靠人工投放鱼苗。

当然,与这些原因相比,千百年来长江渔民的捕捞行为才是中华鲟年年遭遇数量危机的最大隐患。由于中华鲟营养价值高,而且体型巨大、栖息于江底,不容易捕获,因此它们的价格就被炒到了很高的位置。

利益的驱使之下,很多长江打鱼人通过发明改进渔网和购买新型船只等办法,对中华鲟进行了大肆捕捞。虽然中华鲟很早之前就被列为了濒危保护动物,但是由于法律管控方面的疏忽因素,还是让野生中华鲟出现在了一些酒店的餐桌上。

而且,即便没有直接捕杀中华鲟,其他小型鱼类被大量打捞,也会让它们因为没有食物而难以生存。

所以,要保护好野生中华鲟其实需要双向考虑,不仅要在增量方面每年按时向长江流域放流鱼苗,还要在保量方面对人们的渔业捕捞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

2020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项长达十年的长江禁止捕鱼计划,俗称长江禁渔令。这一计划于2021年元旦起正式实行,主要针对长江流域内鱼类动物的数量减少现象。此令一出,无疑为野生中华鲟的保护事业加上了一层稳固的法律铠甲,将对各项具体措施的实际执行提供可靠保障。

禁渔令的颁布,虽然会对长江两岸的渔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相信政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补偿准备。而且,只有将长江生态环境优化恢复工作做好,渔民们才能真正拥有无尽的可持续性发展机会。

在公元前一千年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史书中就有了关于中华鲟的记载。它们一路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也见证着这个国家的命运起伏。从情怀层面讲,保护它们,也是保护我们自己文明血脉的一种方式。只有万物共生共存,才能创建最为和谐稳定的地球村。

作者:木下易人 校稿编辑:小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22 海鲜妹妹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2021004354号-2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